查看原文
其他

一起打call!我省两位教师入围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师德中心 教育时报 2022-10-09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委员会

日前正式公布

66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我省2名教师光荣入围


他们是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受邀登上花车参加国庆观礼

38年驾船送学生上学的

“船夫教师”

信阳市罗山县彭新镇公山小学教师

李化勇


给农民带去丰收和希望

全国平均每4个馒头就有一个

是他培育的种子生产的

“首席小麦育种专家”

河南科技学院教授

茹振钢

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船夫教师”李化勇和“首席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事迹突出,有资格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那就快为他们投票吧!(详细事迹请见后文)





投票时间



7月23日至8月15日





投票方式



长按下方二维码

直接进入投票页面


或者点击下方图片直接跳转访问投票

↓↓↓


投票范围为主办单位公布的候选人共66名,每个用户全程限投12票,对同一候选人限投一票。在投票过程中,不显示候选人得票结果。


快为我省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茹振钢(31号)

李化勇(32号)

    助力吧!   


据了解,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由教育部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联合开展,自2010年开始每年一届,在全国教育系统影响广泛而深远。我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小学教师王生英、洛阳市老城区培智学校教师刘文婷、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先后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66位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的展示投票正在进行中,推选委员会根据投票结果和实际情况,将从66位候选人中推选出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今年教师节期间进行宣传表彰。


茹振钢



茹振钢,男,汉族,195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科技学院教授。他40年来致力于小麦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项目20多项,带领小麦科研创新团队开展了小麦高产抗病育种、高光效小麦育种等多项研究。针对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需求,他相继培育并推广“百农62”“百农64”等小麦新品种。“矮抗58”成果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140多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是近30年我国小麦育种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系首届河南最美教师。



首席小麦育种专家的痴情人生


“远看旺,近看壮!今年的麦子长得真好啊!”2015年11月13日,在修武县郇封镇五里长屯的麦田里,当教育时报记者见到正在查看麦苗长势的河南首届最美教师、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的育种专家茹振钢教授时,他正在和当地村民兴奋地交谈着。茹振钢微笑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他举起手里的麦苗样本端详着,那表情就像一个历尽千辛万苦的寻宝者,在欣赏一件好不容易才弄到手的宝物。

记得第一次见到茹振钢,是在2012年农历正月十五那天,教育时报记者采访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郭天财教授,在麦田里偶遇了茹振钢教授。当时,郭天财极力向教育时报记者推荐茹振钢:“你们一定要采访茹教授,全国平均每4个馒头就有一个是茹教授培育的种子生产的。他被誉为首席小麦育种专家。”



首届河南最美教师颁奖典礼上,三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农民为茹振钢颁奖


麦田里村民说,茹教授给俺们带来了丰收和希望

 

“以前,我种的麦子每亩地只能打500多公斤,用了茹教授培育的矮抗58后,亩产能达到700多公斤!现在我用茹教授的种子已经七八年了,家庭收入年年增加!”在修武县王屯乡东黄村的地头,村里的种粮大户王其才开心地向教育时报记者介绍道。
  
站在一旁的茹振钢此时正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眉头紧锁,在思索着什么。
 
“今天下午,我们还要多看几块麦田,多了解了解情况!”茹振钢急切地对随行的修武县农业局局长杨法谊说,“咱们再去看看最新试种的杂交小麦试验田的情况,杂交小麦的产量比矮抗58更高,更需要保证种子的安全性,还要抓紧研究。”

茹振钢给人的感觉总是这样急匆匆,似乎总在赶时间,然而,只要他一走进田间地头,一见到基层的技术员或者在地里干活的农民,就像被什么吸引住了,在地里看不完,说个不停。

“茹教授来啦!”“茹老师好啊!”走过一村又一村,走过一镇又一镇,似乎修武的农民没有不认识茹振钢的。

杨法谊告诉教育时报记者:“在修武县,茹教授培育的矮抗58种植面积达到了90%以上,对我们修武全县粮食实现‘十连增’、小麦单产创5项全国第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县还想再创粮食增产新高,这可离不开茹教授的支持。”


茹振钢在播种


听到杨法谊这样说,茹振钢急忙摆摆手谦虚地说:“这可不都是我的功劳,杨局长扑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到农业工作中,才是主要作用,他还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呢。”
  
“获得全国劳模不假,但那也是茹老师教导有方,茹老师早都评上了全国劳模,我这个当学生的也要紧跟老师步伐不能落后,也要跟老师一样扎扎实实深入基层,做出成绩才行。”杨法谊说。
  
原来,杨法谊早年在百泉农专上学时就是茹振钢的学生。杨法谊告诉教育时报记者,茹振钢搞农业科研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示范田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茹教授天天穿梭在小麦田里,有时一待就是好几天。杨法谊说,不论是在上学期间,还是在工作后的岁月里,茹教授钻研科学的精神和执着刻苦干事业的劲头,都在时刻感染着他、影响着他,才使他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成绩。
  
茹振钢教过的学生像杨法谊这样的还有很多,他们分布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农业系统中,大多数人都做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课堂上茹振钢说,你们一定要当世界级的育种家


从修武赶回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天已经黑了,刚一进小麦中心的大门,茹振钢就着急地询问:准备在试验田播种的种子分好了没有?试验各项工作安排好了没有?为测评小麦品质做试验蒸的馒头蒸好了没有……然后,做实验、开会讨论,整个小麦中心就像一部机器,在茹振钢的带领下,各个部件协调高效地运转着,他们似乎连吃晚饭都忘记了,一直忙到深夜。
  
11月14日星期六一大早,匆匆吃过早饭,8点整,教育时报记者跟随茹振钢一行赶到了小麦中心的育种基地。“在我们小麦中心是常年没有节假日的,特别是农忙季节,就像现在播种试验田,不论是专家、教授还是博士、硕士,要全员上阵。”茹振钢安排完大家的工作,拿起一个锄头便抡了起来,开始锄地、种小麦了。
  
茹振钢这位年近六旬的小麦专家和小麦中心的小伙子一样,在地里用力地用锄头锄着地,他的脸上逐渐挂满了汗水。整整一上午,茹振钢一直在地里播种着小麦。


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中午,干了一上午农活的茹振钢稍事休息,下午2点半准时来到教学楼,开始给研究生讲课。征得茹振钢的同意,教育时报记者被破例允许当一回茹教授的学生,旁听一下午课。
  
“今天,我们讲小麦育种……”讲起小麦,茹振钢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改平时常常眉头紧锁的形象,他充满激情,神采飞扬,声音抑扬顿挫。从世界小麦的起源、传播、分布到各个次生种植中心,茹振钢如数家珍。
  
“小麦起源于中东,那里是小麦的原生基因中心,不到中东,你就不知道小麦的类型有多么多!在那里,你随便薅一把草,都可能是小麦。在那里,你会豁然开朗,小麦品种原来这么多,原来世界是这么大、这么丰富!这些都是我们育种的资源。”
  
“所以同学们,你们的眼界千万不能停留在河南或者国内这个小圈子里,一定要放眼世界,立志做一个世界级的育种家。”说到这里,茹振钢的声音变得激越起来,他的双手不由自主地伸向了空中,仰着头向远方看着,仿佛穿过教室看到了遥远的未来,“你们想一想,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育种家,登上世界科学巅峰,为人类做出贡献,多好啊!如果在我们百年之后,我们培育的种子仍然在为全人类提供粮食,那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啊!”说这些的时候,茹振钢脸上充满了庄严和神圣,此时的他仿佛已不是一个大学教授,而是一个布道者,在向他的信徒传播着他的科学信仰。
  
“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育种家,不但要有世界的眼光,更要有创新精神,我们要敢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就是创新。”


在家里他和她被誉为根植中原大地的“居里夫妇”


“你看我们这里的麦田,像园艺一样精致。”11月15日,星期日,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的实验大棚里,一位管理大棚的技术员向教育时报记者介绍道,“茹教授的这一创新,离不开他的贤内助呢,茹教授的爱人也是一位出色的农业专家。”正说着,茹振钢和他的爱人走进了大棚。
  
“这就是茹教授的夫人——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原连庄,原所长是咱们省大宗蔬菜岗位专家和新乡市蔬菜首席专家,中原地区吃的每10棵大白菜,原连庄培育的品种就要占到5棵左右!”那位技术员介绍道。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农业科学家整天和土坷垃打交道,肯定是“土得掉渣”。

茹振钢夫妇在实验大棚里探讨


但茹振钢在生活中,却非常浪漫。他常常激情澎湃,把对学科的理解、对育种的热爱、对新品种的期盼,变成一句句诗句“倾泻”出来,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原连庄向教育时报记者展示了1984年茹振钢写给她的一首名为《致吾妻》的“情诗”——假若/在探索中/我成了病夫,我要向前爬啊/爬到尽头!//假若/在前进中/我遇上黑暗,为了事业/我愿摸黑行走!//我不愿做病夫,我要做强者/我要冲破黑暗,拥抱阳光雨露!

  
“这首诗情感充沛,表达了茹振钢追求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也暗含着向我表白心迹。”原连庄告诉教育时报记者,茹振钢对诗歌的热爱由来已久,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不断创作诗歌,大部分写完之后就随手丢弃,但他写给自己的十几首诗都被完好地珍藏至今。
  
不仅如此,茹振钢还把诗歌的艺术想象用到了具体的育种工作中:“思想在想象的空间任意驰骋,让我看到了新品种的曼妙身姿,给了我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我会在具体实践中朝着这些而努力!”
  
有一年冬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茹振钢在从学校回家的路上,在诗意的激发下,他忽然有了灵感,一项研究了8年的难题——网络代谢,竟然轻松解决了。
  
和居里夫妇一样,茹振钢与原连庄同样有个让他们引以为傲的“爱情结晶”。他们的女儿茹苏珊,是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苹果方向的生物信息专业的博士。在课堂上,茹振钢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女儿的研究涉及计算机育种,他希望他的每个学生都像她的女儿一样,去攀登世界科技的高峰。
  
我们相信,茹苏珊也将像她的父母一样,为农业科学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她培育的品种也将造福更多的人。


(原载2015年12月8日《教育时报》,作者:刘红雨)



李化勇


李化勇,男,汉族,1961年11月生,信阳市罗山县彭新镇公山小学教师。他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船夫”,38年来屡次放弃离乡进城的调动机会,为了节省学生上下学时间,坚持用小船摆渡学生。他潜心研究复式教学法,重点研究一、二年级复式教学方法、农村教学点语文高效课堂,在全县得到推广。他帮扶留守儿童近百人次,每学期初都要整理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家庭联系卡,联系商会资助困难学生求学,让学生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系2019河南最美教师。



一叶扁舟,渡学生也渡自己


9月7日在河南省人民会堂接受省领导接见、参加“出彩河南人”之2019最美教师颁奖典礼,10月1日国庆观礼,10月2日连夜返回罗山,连日来不断受邀做报告……最近一段时间,罗山县彭新镇公山小学教师李化勇格外忙。


“出彩河南人”之2019最美教师颁奖典礼现场,教育时报记者就和李化勇相约教师节后采访。没想到见到他时,已是40天后。


国庆观礼,与祖国母亲的心一起跳动


2019年10月17日,教育时报记者来到了罗山县彭新镇公山小学,走近李化勇……


观礼归来,分享北京之行感受

辗转4个多小时,教育时报记者到达公山小学时已近下午3点。绿篱、硬化的操场,不大的校园,干净整洁。琅琅的读书声从一间教室传出,李化勇正在为学生上课。


“学校虽说叫公山小学,其实只是个教学点,两个教学班8名学生,其中一年级4名、学前班4名。正式老师只有李化勇一人,他既是校长又是后勤总管。”彭艳琴说。彭艳琴是一名拥有教师资格证的临时支教教师,平时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就是加紧备考,过段时间要参加招教入编考试。她说,要争取一次通过,然后回来就近任教。


李化勇手把手教孩子端端正正写好中国字


“让你久等了,刚才为孩子们上完语文课后,我还为他们分享了国庆观礼的一些感受。”趁着学生在操场活动的时间,李化勇走进办公室,满脸歉意。教育时报记者眼前的李化勇,完全不像已经58岁的人,立领外套,牛仔裤,瘦高个儿,两鬓稍有霜华,腰板挺直,走路脚下生风。


“在国庆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作为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受邀参加国庆观礼活动,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内心充满感恩、感动、感谢。”谈及国庆观礼,李化勇说这些天来他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李化勇和学生分享国庆观礼感受


在李化勇的电脑上,记者看到了他观礼归来写下的文字——


10月1日清晨,一夜未眠的我和大家一起迎接节日的曙光。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彩旗飘扬,到处都是花的海洋、歌的海洋、欢乐的海洋。此时此刻,我的心早已与祖国母亲的心一起跳动,禁不住一次次热泪盈眶。


在庆典现场,我亲耳聆听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句句铿锵有力、催人奋进。当习总书记喊出“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时,我热血沸腾,热泪直流!


当看到威武雄壮、气势如虹的三军将士和一件件国之重器从眼前经过时,我无比激动和震撼,倍感祖国的强大与繁荣,爱国热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我挥舞着手中的小国旗,为祖国祝福,为祖国呐喊!


李化勇(二排左一)国庆观礼留念合影


李化勇告诉教育时报记者,他是9月26日接到教育部邀请函的,9月29日动身前往北京。9月30日上午,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受陈宝生部长的委托,到首都宾馆看望慰问75位来自全国各地参加观礼的教师代表。


“作为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党和国家给予咱这么高的礼遇,咱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不好好坚守。”李化勇激动地说。


转眼到了下午放学时间。把学生一一送出校门、交给学生家长后,李化勇转身返回学校,关闭教室和办公的所有电源,锁好门。


子承父业,坚守乡村学校38年


李化勇所在的彭新镇公山村位于石山口水库上游,背山面水。水库伸出的“触角”把村子隔成了东西两部分。李化勇的家与学校隔水东西相望。


“要是在丰水期,水面宽度约500米,村子东边、南边的孩子要到水库对岸的教学点上学,如果绕水步行要走三四公里的田间小路,如果走‘村村通’公路要走8公里,至少得1个小时。横渡水库是最快捷的方式。”李化勇说,目前是枯水期,蹚过河床就可以回家了。


汛期一过,河床成了草原,也成了师生的天然乐园


一路上,不时有村民热情地向李化勇打招呼问好。李化勇说,公山村一多半80后村民都是他教过的,甚至有的家庭一家两代都是他教过的。沿着河床上李化勇踩出的小路,不到20分钟,教育时报记者就来到了他的家。


李化勇的家,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农家小院。大门右侧是一间厨房,正对是三间平房,一间堂屋两间卧室。一个长条桌、两张方桌、四把背椅,堂屋的陈设极其简单,连一般人家客厅常有的空调、电视机也没有,但收拾得很整洁,也极具文化气息。正对面的墙壁上,除了《千秋功业伟人图》,还张贴了春夏秋冬花鸟四条屏。左边的墙壁上,大幅的彩色全家福格外醒目。这一切,显得那么温馨祥和。


看着全家福中的老父亲,李化勇向教育时报记者讲述起父亲、公山小学和他的往事。


传统的游戏,快乐的童年


“1980年高中毕业后,我去了信阳市一家工厂当了临时工,那时一个月工资37.5元,民办教师工资一个月6元。1981年,当了一辈子民师的父亲准备从公山小学退休,认为我兄弟几个中必须要有一个人继承他的事业,再说学校也缺老师。于是,我决定先顶上去。结果这一顶就是38年。也正是从那年起,我从父亲手中也接过了船桨。这一接就是38年。”李化勇动情地说,“2003年,学校布局调整,公山小学成为教学点,仅保留一、二年级,其他师生全部迁到镇上的中心小学。我留守这个简陋的小学。”


李化勇的妻子秦善英没有工作,一家人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李化勇依然资助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给学生买奖品。起初,秦善英对丈夫的做法有些抱怨,但后来她慢慢理解、支持了。


李化勇照顾生病的学生


不知不觉间,夜已经深了。秦善英悄悄地把几片安眠药放在丈夫的床头。“学校人手紧、工作忙,老李有事儿也没法请假,即使有病也要扛着。这些年来,失眠一直折磨着他,夜晚常常无法入眠,有时一天只睡一两个小时。”秦善英心疼地说。不少人劝李化勇好好休养一段时间。李化勇则说:“白天和学生在一起,心情和精神都很好。我要是离开了学校,恐怕更严重。孩子们就是我失眠的最好解药。”


“李老师多年一个人负责整个教学点的工作,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做得都非常好。我们多次征求他的意见,想把他调到条件较好的学校任教,他都不愿意。”彭新镇中心校校长沈瑜提起李化勇老师,内心充满感激和钦佩。


美术课上,妙趣横生


38年来,李化勇坚守公山小学,克服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孤独与寂寞、单调和枯燥。为了学校和孩子们,李化勇花白了头发,苍老了容颜,他却从不后悔。李化勇将“坚守”二字,深深地烙在了父老乡亲和孩子的心中。


希望孩子们的路越走越宽


每逢旱季,河床干涸,李化勇不用划船就可以从河床上走过。每逢阴雨天,河床便满是淤积的泥沙,没膝的荒草让人难以行走,李化勇就卷起裤子、打着赤脚、提着鞋子从河床穿过。要是到了丰水期,李化勇就只能靠船了……“老李是教师,也是赤脚教师,但更像船夫。”秦善英笑着说,今年天旱,河床早就成草场了。


第二天天刚亮,李化勇就早早起了床,简单用过早饭,要提前赶往学校,打扫好卫生,迎接学生的到来。教育时报记者跟随李化勇,也体验了一次蹚过草场去学校的“征程”。


清晨的空气湿度高,河床有些泥泞,荒草没过脚踝。李化勇对自己蹚出来的小路很熟悉,步伐很快。教育时报记者不免有些吃力,一路小跑才勉强跟上。不一会儿,露水打湿了裤管,脚上也沾满了泥巴。


李化勇走了38年的上学路


李化勇告诉教育时报记者,今年暑假期间,他和妻子到郑州帮儿子看孩子。等暑假快结束回来时,河床上的蒿草都长到半人高了。这条路,是他用镰刀开出来的。


沈瑜回忆道,每次摆渡时,李化勇都是先把船牢牢地固定在岸边,把孩子一个个抱上船。等孩子都上船后,他再跳上船,摇着桨,将船掉头,远离渡口……上午、下午,上学、放学,每逢汛期,这样的场景,李化勇每天都要在石山口水库重复上演。


“别人上班驾车,我上班驾船。我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我也成为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李化勇风趣地说,“我驾船过河,不仅可以渡自己,也可以渡学生。”


一支长篙,撑起学业与未来


当天上午,教育时报记者听了李化勇老师的几节课。每节课,孩子们总会爆出开心的笑声。


李化勇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手好字,笛子吹得很好,风琴也弹得不错。孩子们称他是“全能老师”。李化勇告诉教育时报记者,这个“全能老师”是被逼出来的。学校只有他和彭艳琴两位老师,他们既要上语文、数学,还要上体育、音乐、美术。虽然目前所有课程都能开齐开足,但有些课他们上起来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边弹边唱,师生乐在其中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也许再过几年公山小学就没有学生了,李化勇也退休了,他的小船也就派不上用场了。对此,李化勇想得很开:“公山小学存在一天,我就坚守一天,希望能有年轻教师来这里任教。但目前学生越来越少,我也有些不甘和失落。转念一想,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城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也是好事儿。”


如今,乘坐过李化勇小船的孩子,一个个离开学校,离开家乡,有的已经结婚生子、事业有成。孩子们乘着李化勇老师的一叶扁舟,走向广阔的天地。


“希望我的学生和他们的孩子,在以后的求学和工作中,不再有艰难险阻,希望他们的路越走越宽。”李化勇道出了他心中美好的愿望。


(原载2019年11月8日《教育时报》,作者:赵鑫、张长虹、马维国)



为楷模候选人助力!

为天下最美教师而歌!

快为他们投票吧!


河南省师德教育活动主题歌《一切都给你》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教育时报》



推荐阅读


◆ “饭圈女孩”被嫌弃,从来都不是追星问题,而是这个原因,你认同吗?


◆ 月饼厂暴发疫情,产品销毁!美感染人数或是报告病例数10倍以上!


◆ 雨!雨!雨!这份保命秘笈题竟然这么多人都做错!


告诉我,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